免考?包过?好就业?……警惕各种“山寨证书”!
发布日期:2023-07-03 |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次数: 8868 次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今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求职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警惕各种“山寨证书”。一些年轻人急切的求职心态被某些机构利用,不但钱财受损,浪费了时间,还透支了社会信用。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碳排放管理师”的广告时,24岁的长沙女孩陈晨(化名)就被吸引了。
今年1月,在电话咨询时,机构的老师向她保证,拿到“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后,兼职“挂靠”一年的收入不低于5万元。如果有两本证书,一年保底收入是8万元。
这对从事财务工作的陈晨充满了吸引力,这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证书”,随后她和丈夫花了1.2万元报考了“碳排放管理师”证书考试。
很快,陈晨发现,此前合约承诺的内容与实际服务项目不同,她随后陷入了与培训机构的退费拉锯战。
让她没想到的是,最终,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私自使用了陈晨和丈夫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代替两人参加了1月底的“碳排放管理师”考试,并在今年3月发放了两本证书。至此,培训机构以完成服务为由,拒绝退费。对此,陈晨提出质疑:“替考来的证书能有什么含金量?”
律师解释,机构通过考试作弊的方法取得证书,实际是为了不退还所收取的费用,存在欺诈行为,取得的证书也是无效的。
究其原因,陈晨坦白是被培训机构忽悠了。“这证书真的坑!”她拿着两张“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气愤地说道。
在某投诉平台上,至今已有400余人和陈晨的遭遇一样,投诉他们报考“碳排放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受害者们还加入了一个名叫“证书兼职商讨群”的微信群。群里的137名成员都曾被机构蒙骗报名考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的职业,年龄也各异。
一下子就火了
公开信息显示,该单位的“碳排放管理师”项目由某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下简称“交流开发中心”)等主办,北京某人才测评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A公司”)承办,再由被授权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开展。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民营公司。
李红(化名)是A公司授权开展“碳排放管理师职业培训”项目的一家教培机构业务员。
据李红介绍,交流开发中心盖章的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对外收费是官方统一的,机构必须定价6800元。“A公司”会根据被授权机构的招生人数以及证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阶梯式计算并收取费用。
他们的项目招生从2021年9月开始,第二个月就达到高峰期,“一下就火了”。
李红分析,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原本以中小学生教育辅导为主要业务的机构面临着项目调整、人员裁减的问题。因此,一些机构也跟着趋势做培训项目“赚快钱”。
作为培训机构的业务员,李红一天的咨询量能达到五六十人,“电话接到手都打哆嗦,说到吐”。她说。
不过,李红能明显感觉到的是,到了12月,整个业务咨询量瞬间就下来了。到了今年1月,她突然发现在“A公司”官网上已经查询不到授权进行“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培训的单位名单了。她推测:“从那时开始,他们估计就想撤了。”
直到今年1月17日,李红看到交流开发中心发布的《严正声明》,李红猜测“碳排放管理师”项目画上了句号。
该声明写道:因招生市场混乱问题,交流开发中心2021年11月就已责成A公司停止招生,不允许再有任何新的招生工作。
让人不解的是,2021年11月2日,A公司发布通知称暂停招生是因“学习系统维护升级”。12月28日,该公司再次发布《关于恢复碳排放领域培训工作的通知》,并顺利在今年4月16-17日举办第三期考试。
6月29日,A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培训项目已暂停,但对方并未正面回应公告通知前后矛盾的问题。
一字之差背后
前不久,一家来自石家庄的机构业务员表示:国家为了“快速培训”这个碳排放人才,这次考试可以跨过初级和中级,直接报考高级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当记者表示没有报考高级证书所需的相关行业从业经验时,业务员回应:“我们有内部渠道,都可以操作的。”
根据受害者提供的信息,某人事人才培训网也曾进行“碳排放管理师”培训项目。这是一家挂靠在某政府部门下的人事人才网站。
今年3月16日,人社部发布通知,将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假冒鉴定机构、人社部门备案评价机构的评价发证活动。
该通知下发的第二天,某人事人才培训网官网上发布公告:自3月17日起,旗下B公司与合作机构签订的“碳排放管理师”培训项目的合作协议一律终止。
日前,该网站客服人员表示,“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只是培训合格证书,主要目的是自我提升、自我学习,不能作为从业资格证书使用。
从字面上看,“碳排放管理师”和人社部在2021年3月公布的18种新职业之一的“碳排放管理员”只差一个字。
公开信息显示,“碳排放管理员”是指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目前已被列入国家职业序列。
前述交流开发中心曾于2022年1月17日和3月9日发布声明:他们未授权任何机构宣称“建筑领域及建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认证项目”考试发放证书为“排放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证书性质仅系培训证书。
今年5月,人社部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全面核查。对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违规违法情况,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查处。
通知还表示,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模糊了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区别,使劳动者误以为有了培训证书就能找到工作,这也是此类培训之所以火爆的原因之一。
“山寨证书”背后亟待建立人才标准体系
1996年出生的李泽亮是一位“考证大师”,他手上“珍藏”着40多本证书。
他展示了其中14本证书的图片照片,包含装配式高级工程师、BIM高级工程师等;还有健康类证书,如公共营养师(高级)、健康管理师(高级)等;此外还有消防类的智慧消防工程师(高级)证书、财务类的薪税师(高级)证书等。
据李泽亮介绍,机构曾说证书挂靠前需要先把信息录入“职信网”,并保证入库后45天内就能兼职成功。如若未能成功兼职,则每本证书赔付5000元。为了能够顺利挂靠证书,李泽亮又缴纳了9本证书的入库费,每本3000元。
周浩表示,无论是机构口中的“兼职挂靠”,还是各式各样的“暗箱操作”,都是违规行为。
华东某高校研究生王杰也交费获得了装配式高级工程师、BIM高级工程师两本证书,拿到证书不久,他就后悔了。他反思自己缺乏社会经验,急于求成,“刚工作,太想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还有受害者是一家餐饮店老板,因疫情原因,餐饮店入不敷出,听说挂靠可以赚钱,他为得到稳定的收入急红了眼。知道被骗后,他也想明白了,即使不是“碳排放管理师”,他也会因为其他“师”、其他证受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的彭振宇教授表示,“山寨证书”主要是指那些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违规违法情况的证书。
一般而言,那些具有高市场价值的职业领域,往往是“山寨证书”的高发地,而那些虚假宣传夸大证书效用的新职业领域也是“山寨证书”的高发地。一些非法机构主要利用了公众对有关证书信息不了解的信息差,进行虚假宣传。
“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媒体运营师”……新职业大师名头不断涌现,而评价人才的标准体系却尚未建立、健全。
自201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来,人社部已发布4批、56个新职业名称。但除了要求较为严格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大部分新兴职业在短期内将很难新增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
“山寨证书中有一部分是职业资格证书,有一部分是技能等级证书。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只保留必要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所有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都将退出职业资格行列,改称技能等级证书。”彭振宇提到,根据国家管办评改革要求,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正在由政府直接参与主导授权背书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渐向市场主导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转变。
彭振宇认为,职业证书制度的整体改革方向: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市场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二是具备资质的培训教育机构依法有序开展职业技能相关培养培训;三是经政府考评合格并授权的社会第三方评价组织进行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发放。
他认为,三者之间理论上应该是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边界比较清晰。但在实际运作中,三者又不可避免地相互联系和影响。在职业资格“管、办、评”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质量为王、依法治理、市场化等原则。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建议,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当承担起职业技能评价的工作,“龙头企业相对来说能代表本行业的最高水平,所以他们评价的职业技能会比较有含金量,大家也会认可它的权威性”。(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