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创业动态 >> 基层人物张可萱:扎根基层 誓做“追梦人”

基层人物张可萱:扎根基层 誓做“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3-12-01   |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次数: 8020 次


       “放弃大都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无悔的选择。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号召结合起来,在基层的沃土上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现为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泸桥镇安乐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可萱说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要去我就去最偏远的地方”

       张可萱出生在自贡市富顺县板桥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一名人民教师,妈妈是一名下岗职工。2016年进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习。2017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证书;2018年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2021年毕业之际,张可萱积极响应四川省委组织部2021年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号召,报名参加当年的考试。当年全省的选调生名额是1060人,张可萱毅然决然地报考了甘孜州泸定县,在限定专业只招考一人的情况下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泸定县泸桥镇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无论多苦多累,我都不会放弃这份事业”

       张可萱来到泸定县泸桥镇政府后分配到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总的职责是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检查、督促、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重要工作计划的贯彻实施情况,负责重大问题归口报告;负责安排镇党委会议和镇党委、政府召集的其他会议,做好接待和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工作;统一管理文件的制发;负责公务车辆的调度安排、维护管理及安全保障工作;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接听电话,做好办公室内部建设工作;协助镇党委做好离退休人员和群团组织的工作,包括森林防火、新冠疫情防控卡点每日的生活必需品也要一一打电话落实。

张可萱在办公室工作

       疫情期间,筑牢生命防线在医疗卫生水平相对有限的少数民族地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泸定,基层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都纷纷变身防疫“守门员”,守住人员、车辆流动的要塞,阻断病毒扩散的渠道。裹着军大衣的张可萱在卡点旁的板房里草草吃完一份快凉掉的盒饭,又迅速回到寒风凛冽的高速路口卡点巡查。

       扬帆筑梦亦无悔,青春建功正当时。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考中,作为这群新时代基层高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她经受了风雨洗礼,磨砺了责任担当,砥砺了初心使命,增长了干事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最美的芳华。

张可萱值守泸定高速路口卡点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泸桥镇在全力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努力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振“精气神”。在泸桥镇,大家通力协作,捡拾垃圾、清理沟渠、洒水降尘,干劲十足,不放过一个死角、不落下一个盲点,进行全域无垃圾行动。泸桥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召开了专题会议,制定了专项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垃圾收转处置体系作用,以村边、路边、河边及村庄主干道、文化广场等村庄公共区域为重点,加强农村各种垃圾清理。同时,利用标语、宣传画以及微信号等,宣传和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拉练活动,逐村对照评比,深化清理整顿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

       “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张可萱说,她有信心、有能力,让自己的青春,在甘孜的沃土上继续发光发热。水壶、挎包、笔记本,是张可萱下村工作的随身“三大件”。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就与群众聊天,张可萱尽心尽力解决群众困难,多看多问多干,勤跑腿常思考,久而久之,群众从最初的冷眼以待变成了最后的笑脸相迎,老年人看见后很远就会招呼:“小张,你来啦,快请坐!”小孩看见了会开心地飞奔而去,扑在她的怀中……从护林防火、新冠疫苗接种的宣传到脱贫攻坚入户的摸底调查,使她逐渐明白,要融入群众中,必须埋头苦干,将心比心。对张可萱而言,基层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基层工作锤炼着意志,也让她练就了“百般武艺”。

张可萱入户宣传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左一)

       在基层的工作中,张可萱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畏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的土壤上热烈绽放。她说,“选调生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只有加强自身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让自身硬起来、强起来,在基层工作中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韶华。”